近年來,過敏性鼻炎(AR)這一長期被視作“常見病”的領域,接連迎來關鍵進展,讓這個看似“老生常談”的賽道,重新站上生物醫(yī)藥創(chuàng)新的焦點位置。
2025年2月,康諾亞的司普奇拜單抗剛在國內獲批新增“季節(jié)性過敏性鼻炎”適應癥,成為全球首個攻下該病癥的IL-4Rα靶向藥;幾乎同期,再生元與賽諾菲聯(lián)手推出的度普利尤單抗,也正將AR適應癥推入III期臨床;而麥濟、智翔金泰、正大天晴等多家本土藥企,也紛紛在AR靶向治療III期臨床中加速推進。一時間,一場圍繞2.4億患者、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的“鼻科大戰(zhàn)”,似乎正悄然打響。
為何在鼻用激素、抗組胺藥等傳統(tǒng)療法已廣泛普及的今天,AR領域仍能吸引如此多創(chuàng)新藥企重兵布局?是巨大的患者基數(shù)與遠未被滿足的治療缺口使然?還是生物制劑憑借“精準阻斷”機制,正在改變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邏輯?又或者,在自免與過敏性疾病藥物接連爆發(fā)的當下,AR——這個看似“不致命”卻極其擾民的慢性病,正悄然成為下一個“必爭之地”?
2.4億患者之痛:被低估的疾病負擔與臨床缺口
過敏性鼻炎(AR)是特應性個體在接觸過敏原后,由免疫球蛋白E(IgE)介導、多種免疫細胞及炎性因子共同參與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。其發(fā)病機制涉及遺傳傾向與環(huán)境暴露的復雜交互作用,核心為過敏原特異性IgE介導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癥。同時,非IgE介導的機制及神經(jīng)免疫失調也參與其中,最終誘發(fā)鼻腔黏膜的持續(xù)性炎癥反應。
臨床上,患者常出現(xiàn)陣發(fā)性打噴嚏、清水樣鼻涕、鼻塞及鼻癢等“四大典型癥狀”,部分患者可伴發(fā)嗅覺減退、眼癢、咽部異物感等,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質量[1]。

圖片來源:中國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
作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,過敏性鼻炎的疾病負擔長期以來被嚴重低估。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,AR影響全球約10%–20%的人口,已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公共衛(wèi)生挑戰(zhàn)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我國成人AR的標準化患病率在短短數(shù)年間由2005年的11.1%迅速攀升至2011年的17.6%,患病人群保守估計已達約2.4億,呈現(xiàn)出顯著的上升趨勢與年輕化傾向[2]。
盡管AR不直接威脅生命,但其病程遷延、反復發(fā)作,不僅顯著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,還與多種共病密切相關。約30%–40%的AR患者會合并支氣管哮喘,形成“同一氣道,同一疾病”的臨床關聯(lián);另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可能發(fā)展為過敏性結膜炎、慢性鼻竇炎、分泌性中耳炎甚至睡眠呼吸障礙[1]。此外,長期的鼻塞與低氧狀態(tài)還可能影響兒童頜面發(fā)育與認知功能。
其中,針對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,可大致分為兩類:
季節(jié)性AR(SAR):癥狀發(fā)作呈季節(jié)性,常見過敏原為花粉、真菌等季節(jié)性吸入過敏原?;ǚ圻^敏引起的季節(jié)性變應性鼻結膜炎也稱花粉癥。不同地區(qū)季節(jié)性過敏原暴露的時間受地理環(huán)境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,臨床特征調查顯示,國內AR患者的就診高峰為8月和9月,45%的患者集中在這兩個月。
常年性AR(PAR):癥狀發(fā)作呈常年性,常見過敏原為塵螨、蟑螂、動物皮屑等室內常年性吸入過敏原,以及某些職業(yè)性過敏原。調查顯示我國過敏原的地區(qū)差異顯著,如塵螨在南方的致敏率最高,艾蒿、豚草和蒲公英則是西北最常見的過敏原。
盡管目前已有多種類的AR治療藥物,但AR患者的全部臨床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滿足,患者對現(xiàn)有治療反應不理想,藥物副作用等問題仍有待解決。因此,AR治療仍存在巨大的未滿足臨床需求,對制藥企業(yè)而言,這一持續(xù)增長的患病群體與遠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,共同預示著一個潛藏著巨大市場潛力的賽道。
62%患者癥狀未控,傳統(tǒng)治療遇瓶頸
目前AR尚無法完全治愈,其治療目標為控制各種癥狀,提高生活質量。目前AR一線治療藥物包括鼻用糖皮質激素(簡稱鼻用激素),如曲安奈德、丙酸氟替米松、糠酸莫米松、布地奈德,是目前治療AR的主要藥物;第二代抗組胺藥,如氮卓斯汀、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;以及白三烯受體拮抗劑,如孟魯司特鈉、扎魯司特。

圖片來源:頭豹研報
目前的AR治療藥物仍無法覆蓋AR患者的全部臨床需求。有研究顯示,即便規(guī)律使用鼻用激素和抗組胺藥治療,仍有62%的中、重度過敏性鼻炎患者癥狀未能得到有效控制。鼻用激素反復使用會導致黏膜毛細血管增大,進而導致更嚴重的鼻塞,且長期使用會造成藥物性鼻炎、肥厚性鼻炎、萎縮性鼻炎,并且會出現(xiàn)藥物的依賴性和耐藥性;抗組胺藥也存在嗜睡、鼻眼干燥等常見副作用。
因此,推動疾病機制的深入探索、開發(fā)更具靶向性的治療策略,已成為當前過敏疾病領域亟待突破的關鍵方向。
30余款在研藥物,生物制劑占半壁江山
管線方面,目前全球范圍內活躍的、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創(chuàng)新藥在研管線共有30余款,主要聚焦生物靶向藥與小分子藥物,以目前情況來看,生物藥以精準機制和臨床突破在該疾病領域中逐漸占據(jù)主導地位,尤其是生物制劑實現(xiàn)從“廣譜抑制”到“精準調控”的跨越之后,差距也進一步拉開。

過敏性鼻炎創(chuàng)新在研療法的技術分類
數(shù)據(jù)來源:藥智數(shù)據(jù)(如有錯誤請指正)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30余款臨床在研管線中,生物制劑領域數(shù)量超過半數(shù),其中以蛋白/多肽技術路線為主;而小分子靶向藥的管線則不僅數(shù)量相對較少,且進展也相對更緩慢,其中進展最快的小分子藥物有普祺醫(yī)藥的JAK1/2激酶抑制劑普美昔替尼,已在2024年進入臨床III期研究。

過敏性鼻炎創(chuàng)新在研生物制劑的靶點分布
數(shù)據(jù)來源:藥智數(shù)據(jù)(如有錯誤請指正)
目前以IL-4Rα靶向藥物為代表的生物藥領域在管線進度上取得相對領先的優(yōu)勢,其中IL-4Rα靶向藥物已有2款藥物上市。在研管線中,全球共已有8條生物靶向藥管線進入臨床3期,6條管線處于臨床2期,另外有I期臨床管線4款。
IL-4Rα破局引領精準治療
2型炎癥性疾病是一類以“2型免疫應答的慢性失衡、進而誘發(fā)2型炎癥反應”為共同特征的疾病統(tǒng)稱,包括過敏性鼻炎、特應性皮炎、哮喘等多種疾病,在2型炎癥反應發(fā)病機理中,Th2扮演關鍵角色。Th2細胞介導的2型免疫反應中IL-4/13處于中樞位置。作為IL-4與IL-13受體的共同亞基,IL-4Rα可抑制IL-4和IL-13雙信號通路,阻斷2型炎癥發(fā)展,適應癥譜廣闊,涵蓋了多種過敏性疾病[3]。
近年針對IL-4Rα靶點的藥物研發(fā)熱度不斷升溫。目前,全球共有兩種IL-4Rα靶向藥物上市,兩種藥物均已在國內獲批,即康諾亞的司普奇拜單抗和再生元制藥的度普利尤單抗,同時4條用于季節(jié)性過敏性鼻炎的抗IL-4R單抗正在臨床開發(fā)中。
康諾亞生物自主研發(fā)的司普奇拜單抗于2025年2月獲批新增季節(jié)性過敏性鼻炎(SAR)適應癥,成為全球首個針對該病癥的IL-4Rα藥物。司普奇拜單抗的III期研究結果顯示,首次用藥2天后,患者鼻塞癥狀得到快速緩解;4天后,鼻部整體癥狀顯著改善;近一半患者在接受1次治療后,鼻部癥狀達到輕度甚至完全緩解狀態(tài)。眼部癥狀方面,接近90%的患者在接受2次治療后,眼癢、流淚等眼部癥狀降至輕微或完全消失。司普奇拜單抗安全性良好,治療組與安慰劑組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(fā)生率相當,絕大多數(shù)在治療過程中出現(xiàn)的不良事件為輕度或中度[4]。
度普利尤單抗(Dupilumab)由再生元開發(fā),目前由賽諾菲和再生元共同銷售,是全球首 款獲批上市的IL-4Rα靶向藥物,于2017年3月獲FDA批準上市,商品名Dupixent。自上市以來,度普利尤單抗已成為賽諾菲銷售額最高的產(chǎn)品,其在2017年上市當年銷售額已達到2億歐元,2024年銷售額達到130.72億歐元。度普利尤單抗于2020年4月在國內獲批上市,商品名達必妥,目前已在國內先后被批準用于特應性皮炎等7種適應癥,AR適應癥已推進至臨床III期研究。
在研管線中,進展較快的包括麥濟生物的柯美奇拜單抗(MG-K10),智翔金泰的泰利奇拜單抗(GR1802),以及正大天晴的TQH-2722。
柯美奇拜單抗(MG-K10)目前已進入III期臨床階段,其最突出的優(yōu)勢在于長效性,設計為每月給藥一次,相比市場上需要每兩周給藥一次的同類藥物,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用藥便利性和依從性,因此被認為具有成為“同類最佳”藥物的潛力。
泰利奇拜單抗(GR1802)在成人中、重度特應性皮炎的III期臨床試驗已達到主要終點,并已于2025年9月提交了新藥上市申請,其用于成人及青少年季節(jié)性過敏性鼻炎的適應癥也已進入III期臨床階段。
TQH-2722目前處于II期臨床,其II期試驗的設計特點是聯(lián)合背景治療,旨在評估在現(xiàn)有標準療法基礎上加用TQH-2722,能否為患者帶來額外的癥狀改善。
復方制劑:中重度患者的協(xié)同破局之道
利用現(xiàn)有藥物開發(fā)固定劑量的復方制劑,是目前AR治療藥物克服對中重度患者藥效低和副作用等障礙一個重要創(chuàng)新方向。目前,美國FDA已批準了兩款此類復方藥物:Dymista(氮卓斯汀/氟替卡松復方)和Ryaltris(莫米松/奧洛他定復方)。
Dymista由暉致研發(fā),適用于緩解6歲及以上季節(jié)性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癥狀,于2012年5月獲FDA批準。而Ryaltris則由格蘭馬克制藥開發(fā),用于12歲以上季節(jié)性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對癥治療,并于2022年1月獲得FDA批準。
Dymista的獲批主要基于一項III期多中心、隨機、雙盲、安慰劑對照試驗。該試驗共納入853名患者,隨機分配至Dymista復方組、氮卓斯汀單藥組、氟替卡松單藥組及安慰劑組。研究主要評估指標為“反射性鼻部癥狀總評分(rTNSS)”。試驗結果顯示,Dymista復方制劑在療效上顯著優(yōu)于各單方藥物及安慰劑。
小結
綜上所述,從司普奇拜單抗率先突破SAR適應癥,到度普利尤單抗等后續(xù)管線加速推進,這場圍繞IL-4Rα靶點的“鼻科競賽”正持續(xù)升級??此剖莾煽領L-4Rα靶向藥物之間的市場爭奪,實則是精準醫(yī)療時代下,不同研發(fā)策略的正面交鋒——是追求全球首 創(chuàng)的突破性進展,也是依托成熟靶點進行劑型優(yōu)化與聯(lián)合用藥的深度探索。
隨著柯美奇拜單抗以“按月給藥一次”的長效優(yōu)勢挺進III期,泰利奇拜單抗借力特應性皮炎數(shù)據(jù)跨病界拓展,以及TQH-2722探索聯(lián)合治療新路徑,AR治療格局正從“單點突破”邁向“多維并進”。而對制藥企業(yè)而言,這場競賽的意義早已超越單一適應癥之爭,它驗證了通過阻斷關鍵炎癥通路實現(xiàn)“一靶多病”的可行性,為2型炎癥疾病治療提供了全新范式。
當2.4億患者的臨床需求遇上本土藥企的研發(fā)加速度,過敏性鼻炎這一曾經(jīng)的“紅海市場”,正展現(xiàn)出前所未有的創(chuàng)新活力與商業(yè)潛力。在精準醫(yī)療的浪潮下,這場“鼻科革命”才剛剛開始。
參考文獻
1. 中國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(2022年, 修訂版)
2. Cheng, Lei et al. “Chinese Society of Allergy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.” Allergy, asthma & immunology research vol. 10,4 (2018): 300-353. doi:10.4168/aair.2018.10.4.300
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滬ICP備05034851號-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