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 > 建筑文苑 > 工程技術 > 正文
2015-12-09 15:00 來源于網(wǎng)絡 【大 中 小】【打印】【我要糾錯】
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是國內大型的工程類遠程教育基地,憑借其多年輔導經(jīng)驗,聘請國內權威考試輔導專家,依托專業(yè)、龐大的教學服務團隊,采用高清課件、移動課堂等先進教學方式,強力推出一級建造師、二級建造師、造價工程師、監(jiān)理工程師、房地產估價師、安全工程師、咨詢工程師等網(wǎng)上輔導課程,超高考試通過率,受到廣大學員的一致好評。點擊了解課程詳情>>>
1.導管埋入混凝土槽段內拔不出。
混凝土澆灌一定高度后,提升導管,已埋入混凝土內部分提不動,拔不出來。產生原因。一是混凝土澆灌間隔時間太長,沒有及時上下活動導管,致使導管與混凝土粘牢拔不出來。二是鋼筋籠上一些鋼筋未焊接牢固,吊放和澆灌混凝土時被碰撞散開,將導管卡住。三是導管在混凝土中的埋入深度過大,摩阻力太大。采取的預防措施。一是盡可能縮短澆灌間歇時間,如必需間歇時,要把導管提升到最小插入深度,同時經(jīng);顒訉Ч,以防止與混凝土粘結。二是發(fā)現(xiàn)鋼筋籠散開,影響導管插放活動時,應立即糾正補焊牢固。三是經(jīng)常測定槽段內混凝土上升面高度,并據(jù)此確定導管在混凝土中的插入深度,一般導管埋人混凝土內不大于3.0m.施工過程中,當發(fā)生導管埋入槽段混凝土內不能提動或拔不出時,可立即用大噸位起重機或鎖頭管頂拔裝置提升導管。
2.導管掉塞。
開始澆灌時,隔水塞已從導管下端口脫落,導致出現(xiàn)混凝土直接混入槽中泥漿內的現(xiàn)象。產生原因。一是清底時槽深與導管長度尺寸掌握不準。二是導管下到底后,槽口夾導管的夾板未夾牢,致使導管下端口距離槽底過高。采取的預防措施。一是量測好槽深和導管長度尺寸,按要求掌握準下導管深度。二是導管下到底后用夾板夾牢,不使其距離槽底過高。施工過程中,如發(fā)現(xiàn)脫塞時,可先將導管卸開一定距離,再將吸泥器或反循環(huán)抽管下至原導管位置,將混有泥漿的混凝土抽出,然后將導管挪至原處重新澆筑。
3.導管卡塞。
混凝土開始澆灌時,隔水塞卡在導管內,造成澆灌臨時中斷。產生原因。一是隔水塞(球)制作、加工尺寸不規(guī)矩,尺寸偏差過大,被卡在導管內,沖不出來。二是導管下入前,內壁混凝土漿渣未徹底清除干凈。三是混凝土坍落度過大,和易性差,砂子擠夾在隔水塞(球)與導管之間,使隔水塞下不去。采取的預防措施。一是隔水塞(球)制作加工尺寸應經(jīng)嚴格檢查,不合要求的應經(jīng)修整或更換。二是每次澆筑混凝土后,應將導管內粘結的水泥漿渣清除干凈。三是混凝土坍落度、和易性、流動度應符合設計要求。一旦發(fā)生卡塞事故,可以采取搗(上部卡塞)、鐓、拆(中、下部卡塞)的辦法處理。
4.導管內進泥。
澆筑混凝土時,導管內出現(xiàn)涌泥,混凝土被污染,降低了強度,造成夾層,引起滲漏。產生原因。一是首批混凝土數(shù)量不足,不能將泥漿全部沖出導管外。二是導管底距槽底距離過大,使泥漿進入導管內。三是導管插入混凝土內深度不夠,使泥漿混入導管中。四是拔出導管過度,泥漿被擠入管內。采取的預防措施。一是首批混凝土量應經(jīng)計算確定,保持足夠的數(shù)量和下沖力,使泥漿排出導管夕F.二是導管口離槽底應保持不小于1.5d(d為導管直徑)的距離。三是導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保持不小于1.5m.四是澆灌中注意控制澆灌速度,經(jīng)常用測錘(鐘)測定混凝土上升面,根據(jù)測定高度,確定拔導管的速度和高度。如槽底混凝土深度小于0.5m,可重新放隔水塞澆筑混凝土,否則應將導管提出,將槽底的混凝土用空氣吸泥機清出,重新澆筑混凝土;或改用帶活底蓋子導向管插入混凝土內,重新澆筑混凝土。
5.導管內卡混凝土。
混凝土導管內被混凝土堵塞,混凝土下不去,難以順利進行澆灌。產生原因。一是導管口離槽底距離過小或插入到槽底沉渣中,混凝土難以從管底擠出。二是隔水塞(栓)卡在導管內,阻礙混凝土下落。三是混凝土下沖力不夠或混凝土坍落度過小,石子粒徑過大,砂率過小,流動度差,混凝土難以下落。四是澆灌下料間隔時間過長,混凝土變稠,流動度下降,或已凝固。采取的預防措施。一是導管口離槽底距離保持不小于1.5d(d為導管直徑)。二是混凝土隔水塞保持比導管內徑有5mm的空隙。三是保證首批混凝土澆灌量,使其有足夠的下沖力。四是按水中澆灌混凝土選定混凝土配合比、坍落度、砂率,以保證要求的流動度;應加強操作控制,保持連續(xù)澆筑;澆灌間歇時,要上下小幅度活動導管。如已堵管可敲擊、抖動或提動導管(高度在30cm以內),或用長桿搗插導管內混凝土進行疏通;如無效,在頂層混凝土尚未初凝時,將導管提出,重新插入混凝土內,并用空氣吸泥機將導管內的泥漿排出,再恢復澆筑混凝土。
1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所有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且必須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2、本網(wǎng)部分資料為網(wǎng)上搜集轉載,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。對于本網(wǎng)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,請作者與本網(wǎng)站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。
本網(wǎng)轉載之作品,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轉載使用,請與著作權人聯(lián)系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3、本網(wǎng)站歡迎積極投稿。